突然很想念酥锅和胡辣汤。
这种情绪一起来,做什么都没了兴致。
酥锅和胡辣汤,与我而言,承载了一段特殊的记忆,一段独属于胜利庄路17号的味道。
心痒难耐,总要做些什么才能平复内心的波澜。于是,我打开实景地图,从堤口路、矿院路路口出发,沿路向北,开始了我独特的美食之旅。
多年不见,街角的银行,路旁的建筑,依然在静静的守候,只是往日的热闹喧嚣被两排机动车取而代之,熟悉又陌生。
堤口路小学旁边有位卖酥锅的阿姨,个子高高的,说话很温柔,一说话便绽开了笑容,“同学,想吃点什么?”。阿姨的车子上放着两个大的不锈钢锅,擦得铮明瓦亮,连上面搭的毛巾也是雪白的。打开盖子,酥锅的香味扑鼻而来,让人忍不住多吸几口香气。
酥锅是咸甜口的,我最爱的是锅里的海带、面筋和藕片。每一份配菜都极为入味,入口即化,再配上一个馒头,我会把汤汁都吃的干干净净。后来跟好友聊起,为何我不记得酥锅里面的鱼和肉?答曰,穷学生舍不得吃……现在想来,酥锅也是我们穷学生时期改善生活的伙食了。
再往前走一段便到了胜利庄路口。昔日路口的小棚子已完全没了踪影。棚子里有我最爱的胡辣汤。
寒冷的冬日清晨,来上一碗胡辣汤,配上油条或者油饼,一口汤下去,先感受到一丝烫,然后一丝酸、一丝麻、一丝辣,就这么混合着涌了进来,接下来似乎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温热的气息;再嚼一口留在嘴里的花生,配上酸麻辣的余香,美哉,美哉,那是幸福、温暖的味道。如果是在寒冬的深夜来上一碗,定会忍不住叹一声,“哇~ ~”。
只是离开之后,这份味道再也没有遇见过,或酸或麻或辣,没有那份恰到好处的配搭。胜利庄路的胡辣汤成了我的执念。
年前聚餐恰巧选了一家河南餐厅,胡辣汤自然不能错过。酒过三巡,等汤上桌。甚至,等待的时候竟然有了近乡情怯的紧张。等汤端上来,迫不及待的拿起汤匙一尝究竟,只是,吃了两口我便放了碗筷,这碗汤和记忆中的味道差了许多,酸度略过,麻辣不足。
我在胜利庄路生活了两年,两年后我们有幸成为黄岛的首批拓荒者,见证了学校的转型和壮大。毕业后离开黄岛远赴他乡,胜利庄路的味道已然成了我心口的朱砂痣。
再后来,听兄长提起,胡辣汤还在,老板换成了女儿。
等疫情过去我定要去品尝记忆中的味道。那时,定是山河无恙,人间皆安。
作者:刘艳菊(燃气00级校友,现为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环保院总设计师)